古人为什么要写经典?

看到同学日志上,提到有关国学经典教育的问题:

趁着孩子还没有太多的反抗力,也是为了发扬国学,这期间我还加了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《唐诗》,小小的一本还配有图画和简单说明。只是暂时没找到很好的与学相长的方法,常见的唐诗还可以郎朗上口,但古文的词句还是有点晦涩难懂,甚至有些字我也是初次相识。一次和早教班上的孩子母亲交流,他们每晚给孩子念论语,一个星期就能背诵一篇。可是如果不能很好的讲解和坚持反复的联系,我想不出有多大的意义,如果能把十二孝、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历史穿插进去,不仅容易记忆而且还让孩子收益匪浅——这需要学文科的爸爸救场啊。在讲解弟子规时,我会念一遍原文再念一遍书中注释,其中夹杂的问题。我对文言文本就不通,再加上多次说教育她应该如何如何,结果是玥玥对《弟子规》很是反感,在之后不管是杂志还是语音形式的都不肯再听了——一次失败的教学经历。

古人为什么要写经典?和为什么在这里写日志一样,我想有个共同点,那就是为了分享,为了让有相同经历的人不要和自己范同样的错误。古人也一样,如果有一天你老了,活了一辈子,你有什么最想留给你的子孙后代,是物质财富吗?当然有人这么想,但我想大多数人,最想留下来的是自己的精神财富,即:自己做人做事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,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不要走自己的弯路。

古人也一样,经典只不过是古人写的日志,但是却要严谨n倍。并不是每个人在一辈子的时间里都能活得明白,看得透人生世界的纷纷扰扰。所以学习经典就是学习这些经验及穿越时空的真正的道理。
一杯清水,我们可以很容易把他调成想要的颜色,但要想把还原,却要花上成倍的时间。初生婴孩,就像一张白纸,如果这个时候,能把正确的做人做事及世界运行的真理,印在这张白纸上,就算他现在不明白。他也有一辈子去明白。但如果等到长大再教,他已经受到世俗观念的熏染,也许他要花上半生的时间去洗清那些错误的观念。就像我自己。所谓“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”。精神层次的明白是没有止境的,如果完全明白了才去学去教,那永远也没有开始。就拿现阶段的我们来说,甚至不用究其竟,我们敢说我们说教的那些东西我们都明白了吗,一言一行有什么流弊?
当然如果能明白,有“明”师,那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。圣人是做到了才说,贤人是说出来就能做到,这样的明师可遇不可求。教育难在要求大人的言行一致,身教重于言教。比如闯红灯问题,大人先做到的效果,远远大于说教的效果。与其说是小孩子学习,不如说是共同学习,甚至是大人学习并做到,否则也只是嘴巴上走走过场,表示自己到此一游罢了。并不能获得经典的真正益处。《弟子规》是儒家经典的浓缩,都做到了绝不是普通人。只有在生活中真正落实《弟子规》,才能领悟传统文化的真正的内涵,并获得无穷的益处。
特别是四书五经,经得起岁月的考验。不要把古人当傻子,人都是很现实的,没有价值的东西,不可能传几千年,一代代的知识分子都是傻子嘛。
看不到现象背后的本质,看不到一件事深刻长远的流弊,是不可能写得出《老子》、《论语》。70年代的文化浩劫造成几代人的传统文化断层,也导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。
迷信,迷迷糊糊的相信才是迷信。如果我们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迷信也是正信。

版权声明:
作者:Leo Yang(弥陀)
链接:http://www.rebaby.org/fo/46.html
来源:从烦恼提纯菩提, 从家庭感悟真道, 践行佛陀智慧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